建模通过DH参数法 (Dynamo教程)
DH 参数法概述
DH(Denavit-Hartenberg)参数法是一种用于描述机器人、机械臂等多关节机构运动学关系的经典方法,也常被应用在一些需要精确描述空间位置和姿态变化的建模场景中。它通过定义一系列的连杆参数,构建起相邻连杆之间的坐标变换关系,进而能够准确表示整个机构从基座到末端执行器的运动学模型。
基本原理
-
连杆坐标系建立
首先,需要为多关节机构的每个连杆建立对应的坐标系。一般规则是将坐标系的原点设置在连杆的关节处,坐标轴的选取要遵循一定的右手定则等原则,确保各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能够清晰、准确地描述。例如,对于一个简单的机械臂,其每个关节处都会建立起相应的局部坐标系。 -
定义 DH 参数
-
连杆长度(a):它是沿着关节轴方向,从前一个关节轴到下一个关节轴的公共法线距离,本质上描述了连杆的长度特性,决定了相邻关节在这个维度上的空间跨度。
-
连杆扭转角(α):是绕着前一个关节轴,从一个关节轴到下一个关节轴的角度变化,体现了连杆在空间中的扭转情况,反映了相邻关节轴之间的角度关系。
-
关节角(θ):是绕当前关节轴旋转的角度变量,这是后续在进行运动学分析和建模时,用于表示关节运动变化的关键参数,关节的转动会使后续连杆的位置和姿态相应改变。
-
关节偏移量(d):是沿着当前关节轴方向,从前一个连杆坐标系的原点到当前连杆坐标系原点的距离,刻画了连杆在关节轴方向上的位置偏移情况。
-
-
坐标变换矩阵推导
通过上述定义的 DH 参数,可以推导出相邻连杆之间的齐次坐标变换矩阵。利用矩阵乘法,将各个连杆之间的坐标变换矩阵依次相乘,就能得到从基座坐标系到末端执行器坐标系的总坐标变换矩阵,这个矩阵完整地描述了末端执行器相对于基座的位置和姿态关系。
在建模中的应用步骤
-
机构分析与简化
对要建模的实际对象(比如复杂的机器人结构、特定的机械传动装置等)进行分析,将其简化为由多个连杆和关节组成的理想模型,确定关节的类型(如转动关节、移动关节等)以及连杆的连接顺序和相对位置关系。 -
参数确定
根据建立的连杆坐标系以及上述 DH 参数的定义,逐一确定每个连杆对应的 DH 参数值,这通常需要结合实际的机构尺寸、角度等设计数据进行准确测量和计算,可能还需要参考机械图纸等资料。 -
构建变换矩阵
利用确定好的 DH 参数,按照坐标变换矩阵的推导公式,依次计算出相邻连杆之间的坐标变换矩阵,然后通过连续的矩阵乘法构建出从基座到末端的总坐标变换矩阵。 -
模型生成与验证
在相应的建模软件(如 MATLAB 等,很多软件支持通过编程实现基于 DH 参数的建模)或者专业的机器人运动学建模工具中,依据得到的总坐标变换矩阵来生成可视化的模型,通过输入不同的关节角度等参数值,观察模型的位置和姿态变化是否符合实际预期,对模型进行验证和调整,确保其准确性和实用性。
优点与局限性
-
优点
-
通用性强:能够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多关节机构建模,无论是简单的平面机构还是复杂的空间机构,只要能合理划分连杆和关节,都可以运用该方法构建运动学模型。
-
精确描述运动关系:可以精确地描述各关节运动时机构整体的位置和姿态变化,为后续的运动控制、轨迹规划等提供准确的理论基础。
-
-
局限性
-
对复杂结构建模难度较大:当面对极其复杂、具有大量非线性、耦合性强的机械结构时,DH 参数的定义和计算会变得十分繁琐,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准确处理。
-
忽略了一些实际因素:在建模过程中,往往侧重于运动学关系的描述,会忽略一些实际机构中的物理特性,如连杆的弹性变形、关节的摩擦等,在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高精度建模场景下,还需要结合其他方法进一步完善模型。
-
总之,DH 参数法在多关节机构等相关领域的建模中有着重要作用,掌握其原理和应用步骤,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构建和分析相应的运动学模型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